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关爱,从心出发
日期:2025-04-15 18:54:39  发布人:校团委  浏览量: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还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民族未来的发展。
  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其心理健康状态,正确引导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阴影、预防心理疾病,应该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心里健康问题的表现

1、异常情绪的表现

  一般情况之下,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异常情绪表现,比如经常性的情绪低落。
  虽然说每个人的情绪都有周期性,会在某个时期情绪异常低落,但那是正常现象,而经常性的情绪低落则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表现;过度的冷漠自闭。
  所谓过度的冷漠自闭是相对于正常的内向性格的冷漠自闭表现来说的,过度的冷漠自闭一般表现为严重的不合群,不愿意参加各种类型的集体活动,经常性的形单影只;非常容易发怒,通常表现为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怒。

2、恶劣的人际关系

学校的集体生活会让某些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头痛,常常不知道如何应付。

随着当代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常常不喜欢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往,久而久之便人际交往圈越来越小,这个时候便会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此时的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性格缺陷的因素就暴露无疑,常常让学生不知所措,进而产生情绪上的压抑、孤独、空虚、焦虑和苦闷等。

3、严重的网络依赖

  面对现实情况的无奈,大多数学生都会向网络寻求“帮助”,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一旦在网络中寻找到自认为的乐趣,便会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但是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魔圈,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差转而去网络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沉迷网络之后又会使人际交往能力更差。长此以来,形成了冷漠、孤独、内向的性格,这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产生人格分裂。

4、对新环境的恐惧

  由于现在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通常比较差,所以面对陌生的环境便会产生本能的恐惧心理。当入学后的情景和自己的期望差距很大的时候便会产生本能的抗拒和反感情绪,表现为对任何事情都兴趣索然,通常还伴有失眠、焦躁不安、食欲不振、身体不适等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法

01学会情绪管理

学会管理情绪,包括正面处理压力和负面情绪,通过舒缓的方式释放情绪,比如运动、写日记、听音乐等,并学会积极思考和应对困难。

0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积极参与校园活动、社团组织、学术交流等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子,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同时,学会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他人保持积极和建设性的互动,学会合作和妥协,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0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不规律的作息,使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同时,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多样的食物,适当控制食物摄入量,避免过度饮食或营养不均衡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结语

心在快节奏的大学生活中,别忘了给自己的心灵一个休憩的港湾。关爱自我,从心开始,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温暖、包容的心理健康环境。面对挑战与压力,记得寻求帮助,无论是朋友、家人还是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都是你的坚强后盾。保持积极心态,每一天都向着阳光生长。心理健康,你我同在,共创美好未来!

核发:0 点击数: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