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介绍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重阳节习俗
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节日,伴有形式多样的习俗。重阳节期间,民间会举行各种活动,比如登高,佩茱萸、簪菊、饮菊花酒,放风筝,食重阳糕,尊老敬老等。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习俗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灾传说;其二是缘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在秋日草木凋零之际登高“辞青”,与阳春三月的“踏青”相对应。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金秋时节,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佩茱萸、簪菊、饮菊花酒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人们要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或佩戴于臂,或制成香袋,把茱萸放置其中,还有的插在头上。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还能消积食,治寒热,抵御初秋之寒,被人们称作“避邪翁”。
重阳节前后,菊花盛开,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比如在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在重阳节时人们还会饮菊花酒,菊花酒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祛火之功效,被誉为“延寿客”。古时的菊花酒,讲究头年重阳节时酿制,等到来年重阳节再饮用。
放风筝
传说,重阳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与之相对,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风筝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着,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食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点蜡烛灯,如此点灯、吃糕,替代“登高”之意。
尊老敬老
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
重阳节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朝·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采桑子·重阳》
近现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日齐山登高》
唐朝·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蜀中九日》
唐朝·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