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来历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 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冬至三侯
我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 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习俗
01温暖初冬
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节日里常有的习俗活动,冬至也是其中之一。《中华全国风俗志》里,就有“冬至节,祭扫坟墓,亦名“鬼节””之说。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祖先的灵魂对于家族的意义,与天地诸神对于国家的力量完全可以相提并论,不可马虎,不可怠慢。祭祀或者是在家庙,或者是在坟地,都是把好吃好喝的东西,尽可能地供奉给祖先。
02吃饺子
在我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节日习俗。吃饺子,又称吃“捏冻耳朵”,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当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他非常难过,就让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捞起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吃。大家吃了以后,耳朵就都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就模仿这做“捏冻耳朵”吃,后来就称它为“饺子”。
03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就进入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每九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吗,数到81天时,便是“九尽桃花开”。
老北京自清代起,就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习俗,在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还有十种不同的内容,但都一次火锅,一般都是涮羊肉,这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很盛行。
04吃羊肉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以后,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的兆头。
05赠鞋
在冬至节里,民间有赠送孩童鞋帽的习惯。赠送鞋帽,主要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在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而现在大多数都是从市场上购买,形式也是紧跟时代潮流。
06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都会在冬至这天晚上喝冬酿酒。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冬至养生
01
养生运动
冬至时人们起居要做到早睡晚起,只有等到阳光出现的时候,才可以外出活动。在运动的时候,应该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主要是为了减少阳气过度的消耗。如果在冬至的时候,没有合理的安排起居,那么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在冬至的时候,人们需要睡好“子午觉”,这一点在养生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要保证夜间睡眠,大家在中午的时候,还可以适当打个盹,还有睡觉的时候,需要避免睡时着凉。不管是外出的时候,还是在房间中都要注意防风防寒。再次,冬至节气宜在白天多晒太阳。冬至时节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阳气。可选择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
02
静心养神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要养生先要养心,要想养心先要做到本性善良、宽厚待人处事,要做到静心少虑,保持精神上的乐观与豁达,不要为一些琐事烦心劳神,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可以长时期的超负荷运转,上班的人可以在午后的时候小憩一下,休息好了才能够更好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