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由来
惊蛰,古称“启蜇”,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而被称为惊蛰,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三侯
01一候 | 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惊蛰之日,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早春的桃花,开始盛放了。
02二候 | 仓庚鸣
仓庚即黄鹂鸟。这个时节,黄鹂感受春阳之气,开始鸣啼。这番热闹的鸣啼,可视作春暖花开之庆也。
3三候 | 鹰化为鸠
“鸠”即布谷鸟,古人看见此鸟,以为老鹰所化。在他们看来,这所化之鸟,“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
惊蛰习俗
打小人 驱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民俗,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俗话说:“冷惊蛰,暖春分”,仲春二月亦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是雷神。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
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惊蛰养生
省酸增甘养脾气
惊蛰时节饮食也应以少酸多甘,清温平淡为宜。注重补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菠菜、萝卜、木耳菜、芹菜、油麦菜、山药、莲子、银耳、春笋、鸡蛋等食物。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虽气温有所回升,但余寒未消,饮食上还可适当进食一些辛味食物以助阳升抗余寒,如洋葱、香菜、生姜、葱等食物。但要注意,温热食物不宜过量进食,以防肝气升发太过,肝旺易犯脾土。在寒热、阴阳均衡饮食的基础上,注意健脾益气,可食糯米、黑米、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
春捂秋冻慎减衣
惊蛰时节,从气象角度讲,是由冬寒向暖春的过渡。此时虽然阳气渐生,但是余寒未尽,因此春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万物在春天开始复苏,人体也同自然一样,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冷风来袭,便可长驱直入,引发感冒、咳嗽等不适。
所以惊蛰时节虽然温度升高,但是衣服递减要适度,不能一下子脱掉过多衣物,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天气变化逐渐减少。
《老老恒言》中说:“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告诉我们,春天穿衣以“上薄下厚”为宜,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