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大学生心理知识科普
日期:2024-01-14 16:26:00  发布人:校团委  浏览量:

社会支持系统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家人(尤其是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帮助学生化解困扰、突破困境的重要资源。因此,心理中心本期特别为学生家长们分享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希望家长们在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获得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求助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更好地接纳和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符合以下八条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如何识别潜在的问题?

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学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并且给予充分的关注。

1.成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这些问题包括童年期长时间被寄养,与父母分离时间较长;父母教育方式不当(过度严格或溺爱等);成长于离异家庭;过度受关注的家庭环境;频繁转校、转学等。

2.面临各种严重现实困难的学生。这些问题包括刚刚入学面临适应问题;学业困难;毕业求职困难;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差;患有严重的慢性疾病问题;因病休学或复学;异地恋等。

3.经历创伤性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包括被性侵犯;被严重伤害;失恋;遇到严重挫折(考试失败等);亲人丧失;多次参加高考;违反校纪、校规被处罚等。

4.被心理和精神问题困扰的学生,这些问题包括有自杀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家庭中有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成员等。

5.存在异常行为表现的学生。这些异常包括明显的人际关系异常(孤僻,频繁的人际冲突等);网络成瘾或游戏成瘾;明显的情绪问题(情绪不稳定、异常低落或高涨等);生理活动异常(饮食、唾眠等);通过一些途径,如日常交流、网络空间发布过异常信息(内容过于偏激、怪诞);行为表现与大学生的角色存在明显差距(不关注学业、心思在其他与大学生活无关的领域,经常夜不归宿);过于完美,一贯积极,对自己的期待过高要求过严(太多特长,太多社团活动);行为模式的突然变化等。

6.其他渠道所反映的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这些渠道包括任课教师的观察和反映;心理中心的新生心理普查反馈;宿舍管理员、保卫部门的反映等。

核发:0 点击数: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